生产现场有一群“隐形英雄”,以消除生产装置“跑冒滴漏”作为重点任务,日复一日守护着每一台设备的“健康”运行,勾勒出一幅奋斗与希望交织的图景,为生产保驾护航。
中控室里的“神经中枢”
走进中央控制室,闪烁的屏幕与密集的数据构成了中控工的主战场。他们紧盯DCS系统,手指在键盘上飞速跳动,像“指挥官”一样调度全局。
“参数波动0.5℃就必须立刻排查,一个报警延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我们的眼睛,就是生产线的‘CT扫描仪’。”从业十年的中控工刘慧芳坦言。他们需处理各种数据,协调启停设备、调整参数,精神始终紧绷。需要熟记上百个控制逻辑点,还要从曲线波动中预判隐患。刘慧芳比喻道。
行走的“设备医生”
与中控室的“静”截然不同,巡检工每天与轰鸣的设备为伴。一身厚重防护服、一把测振仪、一本记录本,是他们的标准装备。“听声音就能判断轴承磨损,摸温度可知润滑是否到位。”巡检工杨邦在窑体、管道穿梭,像“侦察兵”一样捕捉隐患。他们日均步行超2万步,攀爬数四十米高的窑体,只为给设备“把脉问诊”。
输送线上的“急救员”
“皮带一停,全线都得等,必须5分钟内解决!”在长达数百米的皮带廊道中,皮带工任孝忠正俯身调整跑偏的托辊,尘土沾满工装,他却顾不上擦拭,这是体力与应急能力的双重考验。机械伤害风险如影随形,每一步操作都需严格按规程“上锁挂牌”。“我们是生产线的‘末梢神经’,问题发现慢一秒,装置就得停。”任孝忠擦了把汗,缓缓地说道。他们的敏捷反应,是保障物料“生命线”畅通的关键。
没有聚光灯下的瞩目,有的只是对毫厘之差的妥协;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守。生产现场的他们用技术、经验与汗水,为装置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