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是无声的号角,是成长的沃土,更是企业与员工心手相牵的精神纽带。从初入职场的青涩懵懂到独当一面的从容坚定,从企业转型的探索前行到行业标杆的荣耀加冕,我与金泰的故事,正是一场浸润在文化滋养中与企业共赴成长之约的温暖旅程。
2019年的夏天,我揣着崭新的大学毕业证站在公司门口,四台电石炉吞吐的橘红火焰与12台出炉机器人的有序作业,在眼前铺展开一幅充满生机的工业画卷。彼时的我还是个连万用表都拿不稳的“职场小白”,却幸运地撞进了这家刚完成“民转国”蜕变的企业大家庭。
同年年会,是我第一次主持大型活动。台下几百双眼睛的注视让我心跳加速,手心的汗水把话筒柄浸得微微打滑。就在我紧张到几乎忘词的边缘,领导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小刘,紧张是因为在乎,在乎才会拼命成长——就像咱们刚转制的公司,不也在拼命适应新身份吗?”那束有些晃眼的舞台灯光下,我攥紧话筒,第一次读懂了“成长”与“责任”的分量,信心悄然在心底生根发芽。
时光荏苒至2023年,当我站在神木市管委会“我与园区共成长”的演讲台时,掌心不再有汗,取而代之的是沉甸甸的底气。我骄傲地讲述着金泰人的创新传奇:在年产120万吨的电石资源循环综合利用项目中,我们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短流程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让浑浊的污水变作清澈的甘泉;“国内首套电石渣制氧化钙循环利用技术”成功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产业循环。这些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行业痛点,更让我们的生产车间少了废水横流的困扰,多了循环利用的效益。
也是在这一年,公司接连斩获“国家级绿色工厂”“全国电石行业‘十三五’技术进步先进单位”等重磅荣誉。站在领奖台上,看着奖牌上闪耀的字迹,我忽然明白,这些荣誉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金泰人在高温炉前、在实验室里、在生产线上,用智慧和汗水一点点浇灌出来的成果。每一项技术突破的背后,都有团队日夜攻关的坚守;每一份荣誉的获得,都凝聚着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力量。
2024年,行业寒潮比预想中来得更猛烈。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金泰人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再次站在台上,分享着我们共同战“寒”的故事:生产车间里,员工们主动优化工艺流程,从每一个细节中挖掘降本空间;技术部门成立攻关小组,夜以继日地研发节能技术,只为降低能耗成本,用实际行动为一线生产保驾护航。这一年,公司荣获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班组建设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安全管理及标准化班组奖项。这个奖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让我们珍视,因为它见证了金泰人“敢于胜利,不怕失败”的奋斗精神。
今年5月,公司迎来年度检修。四十多度的车间里,热浪滚滚,汗水刚从额头渗出就被蒸发,工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在身上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渍。新入职的同事看着我忙碌的身影,忍不住问:“师傅,这么拼图啥?”我指着厂房里飘扬在检修现场的党旗说:“你看那抹红,是咱们企业精神的底色,更是我们的责任。”
那几天几夜,我们一起蹲在变压器旁调试参数,一起坐在地上吃泡面讨论检修方案。新同事的眼睛熬得通红,却依然笑着说:“师傅,我好像懂了什么是‘共成长’——企业托着我们向上,我们推着企业向前。”当设备重启的蜂鸣声准时响起,整个车间爆发出热烈的欢呼,我看见新同事偷偷擦了擦眼角,那眼里闪烁的,是比汗水更滚烫的东西,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对这个企业文化的认同。
从2019年到2025年,短短几年时间,我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也见证了企业的蜕变。舞台上的每一次亮相,都是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第一次主持年会时的紧张忐忑,到后来演讲台上的从容自信,再到分享战“寒”故事时的坚定有力,我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企业的发展同频共振。而我们的每一次奋斗,都书写在企业新的篇章里:那些在高温炉前挥洒的汗水,在深夜巡检时留下的背影,在技术攻关时专注的眼神,都在篇章里镌刻下滚烫的印记。
此刻回望,我从一个连万用表都拿不稳的“毛头小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电仪班“技术传帮带”责任人;公司从最初的“四台炉子”,发展到如今年产120万吨电石、120万吨兰炭、100万吨白灰的产业矩阵;从一家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业,再到如今的行业标杆,这条成长之路的每一步,都印着党旗的红、企业的蓝、奋斗的金。
我常常会想起领导当年说的那句话:“紧张是因为在乎,在乎才会拼命成长。”正是这份对企业的在乎,让我们在顺境时携手并进,在逆境时不离不弃;正是这份共同的成长,让我们与企业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我始终相信,企业是船,文化是帆,员工是桨。文化为企业发展指引方向,员工用奋斗为企业提供动力,三者相辅相成,才能让这艘巨轮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我更坚信,当每个金泰人都成为技术的“传承者”、创新的“践行者”、企业的“代言人”,我们终将在未来的时光里,书写出更加辉煌的新篇章,让感恩奋进的精神薪火相传,让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梦想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