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清晨,我攥着入职通知书走进陕西金泰化学神木氯碱有限公司的厂区大门,初秋的风裹着工业场地特有的、略带干燥的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生产装置区,管道纵横却标识清晰,身着统一工装的同事们步履稳健,路过时会主动点头问好——这瞬间驱散了我初入陌生环境的局促,但宣传栏里“安全为天、责任为基”的红色标语,又立刻让我绷紧了神经,氯碱行业的岗位,从来不是“按部就班”那么简单,“安全”是要刻进每一次呼吸里的准则。

三级安全教育后,我背着贴满便签的笔记本,正式进入热动力站运行四班电气组。装置给我安排的师傅叫马垒,他将近20年的工作经验,是一个成熟稳重且细心的老师傅。第一次跟他去现场,他没急着讲技术,而是先带我走了热动力站的巡检路线。“这是给水泵,是热动力站的‘心脏泵’,它的电气控制回路断了,整个厂区的蒸汽供应都得停;那是锅炉辅机区,电机的轴承温度超过80度必须停机,别嫌麻烦,摸温度的时候得用手背——万一漏电,手背会本能收缩,手心抓着反而会被吸住。”他的话像碎碎念,却每一句都踩着“安全”的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我深知了学习的重要性,培训节奏也像上了发条。入职一月,第一阶段的“理论筑基”开始了:前5天重学《电力安全规程》,这次不再是死记“作业票的办理流程”,而是师傅拿着实际的工作票说:“你看这张票的‘安全措施’栏,写了‘悬挂接地线’,但没写‘验电’——这是漏洞,真干活时必须补上,不然接地线一挂,带电设备会直接短路。”我跟着他把规程条款一条条对应到现场票证,原本枯燥的文字突然有了“保命”的温度。随后15天的电气基础知识,是“从书本到设备”的落地。师傅指着厂房里的变压器说“你课本里的‘油浸式变压器结构’,就是它——油箱里的绝缘油不仅绝缘,还能散热,所以油温超过65度必须启动冷却风机”;他又拉开GIS设备的操作柜说:“这就是你背的‘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它把断路器、隔离开关都封在SF6气体里,所以巡检时要闻有没有异味,SF6泄漏会让人窒息。”我拿着笔记本蹲在设备旁,把“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断路器的分合闸逻辑”一一标在设备外壳对应的位置,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变成了能摸到的部件。进入10月上旬,培训彻底扎进了“现场实操”的土壤里。前15天的重点是110kv鲲鹏变、宸岚变的系统学习。师傅抱着两大本接线图带我进配电室,指着密密麻麻的电缆说:“鲲鹏变是厂区的主电源进线,你看这根母线的接线方式——单母线分段,所以倒闸操作时要先断负荷侧,再断电源侧,顺序错了会造成母线失电。”他边说边在图上画箭头,我跟着蹲在电缆沟旁,摸清楚了“进线柜-出线柜-保护柜”的连锁关系,原本像“天书”的接线图,慢慢变成了能看懂的“电路脉络”。紧接着开始学烧碱装置的电气规程,倒闸操作的练习让我明白“严谨是肌肉记忆”,操作前要对着操作票“复诵三遍”,分断开关时要观察指示灯的变化,挂标识牌时要确认“禁止合闸”的字样正对操作面。师傅说:“我干这么多年,每次操作前还是会默念‘三确认’,习惯比记性可靠。”
清晨的热动力站飘着蒸汽的白雾,我们的任务是配合检修班组做循环水泵的停电操作。上午的停电倒闸操作,师傅让我拿着操作票念步骤,他来执行:“第一步,确认循环水泵处于停运状态——”我趴在操作柜前看指示灯,喊“确认停运”;“第二步,分断低压断路器——”他拧动开关时,我盯着电流表的指针回零,才敢说“分断完成”。整个过程持续了20分钟,每一步都像在走钢丝,师傅说“停电送电是电气运行的‘核心动作’,错一步,要么烧设备,要么伤到人,没商量的余地”。操作结束后,他让我在标识牌上签字,笔握在手里沉得很——那不是一个名字,是“我对这次操作负责”的承诺。下午的重点是热动力站的工序逻辑。师傅从循环水泵的控制回路端子排讲起:“你看这个继电器,它是水泵启停联锁的核心——锅炉汽包水位低于阈值,它会自动切断水泵电源,防止干烧。”他顺着电缆槽走到风机旁:“这几台风机的电气回路是互为备用的,一台跳闸,另一台必须在3秒内自启,不然锅炉会熄火,厂区蒸汽供应就断了。”他指着一根根电缆说:“热动力站是厂区的能源心脏,电气组就是心脏的神经,神经断了,心脏就停了——这不是工作,是守着整个厂的生产。”
那一刻,我看着蒸汽从锅炉顶部缓缓升起,突然懂了“责任”两个字的重量:我记的不是“继电器的作用”“风机的启停逻辑”,而是“万一我没盯紧,整个厂区会停工”的担当。入职后的生活,被满屏的新知识和待攻克的工作难题填满。每天像海绵吸水般汲取专业内容,大脑高速运转的间隙,难免会感到疲惫。但幸好,公司藏着治愈疲惫的“小天地”,让这段奋斗时光多了许多松弛感。缓解压力的方式很简单,忙完手头的工作,要么约上同事、师傅去公司的台球室切磋几杆。白球撞击彩球的清脆声响,进球时的小小雀跃,让紧绷的神经慢慢舒缓,那些没理清的知识点,反而在这份宁静中渐渐清晰。最幸运的是,遇到了友善的同事和耐心的师傅。工作上,他们毫无保留地答疑解惑,带我熟悉业务流程;闲暇时,一起打球聊天,没有陌生的隔阂,更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公司为我们搭建这样的休闲平台,让大家在工作之余能放松身心、增进感情,这份细致与温暖,让我真切感受到“公司如家”的归属感。
未来的路还需要继续深耕专业,有这样的工作氛围和陪伴,再难的知识也有信心啃下来。期待在成长的路上,既能收获沉甸甸的专业能力,也能珍藏这些温暖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