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如同一颗种子,常读常新,在不同的阶段,它都会结出不一样的果实。我们的认知与兴趣,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改变,当你在不同的时间点阅读同一本书的时候,总会引发不同的感悟。因此,好书需要我们反复品味,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读书方法:
一、广泛涉猎,专研精通
朱光潜在《谈读书》中说:“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读书应先博览群书,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某一领域。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达到博学通识,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做到融会贯通,从而掌握知识的精髓,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这就是博学守约的过程。
二、反复咀嚼,温故知新
毛泽东认为读书要“三复四温”,即对于喜欢的书,要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地研读。反复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重复和复习”,还是带着研究、结合实际的读。每一次阅读都印刻在脑海中,就像在记忆之墙挂上了一个个挂钩,其他的知识,就可以很容易地挂在上面。看似缓慢,其实是最省力的方式。
三、笔耕不辍,学思并重
古人云:“思读十遍,不如写一遍。”善于读书者,总是书不离手,手不离笔,手眼并用。在阅读或者学习时对于临时想到的事情,或者是想作为参考的事情,会直接写在书本的空白部位,如此就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而且,写在书本上面的资料,可以随着书本随时携带。
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学思结合的读书方法,最能使人学深悟透。
四、持之以恒,水滴石穿
毛主席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无论是在艰苦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国事繁忙的新中国时期,他从未间断过读书学习。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时间来学习,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小时来学习的。自古以来凡事有所成就的人,都离不开一个“恒”字。
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
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